首页  新闻中心  思政教育  文化育人  心理在线  圆梦助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全国高校百佳网站——中北大学学生网上家园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育人>>思想之光>>正文

 

一周书评
2014-12-01 17:47   审核人:   (点击: )

  

  思想之光的照耀

  徐兆寿早年写诗,品读他的长篇小说《荒原问道》,那诗性的语言,既提神,又明目。诗人写起小说来,那可真是具备了先天性的语言优势。那抒情的笔调,弥漫的忧伤,让我一阵又一阵忘记了,是在读小说,还是在读诗。

  小说作品中写知识分子,尤其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知识分子,最不好把握了,弄不好就会写成概念化、脸谱化的空壳式人物。徐兆寿的《荒原问道》塑造了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夏好问与陈子兴。这两个人物都写得真实饱满,有血有肉,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他们的生活经历、人生命运、思想波折、情感历程,尤其是夏好问的坎坷人生、悲惨遭遇,作者从大处着眼,体察入微,写得一波三折,五味穿心。而且,我们若仔细体会,其实这两个人物是互为注脚的。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大概可以把握我们民族在当代的思想、文化、教育及学术的发展概况,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深沉而强烈的忧患意识,同时,还可以引起我们对民族思想文化甚或人类未来出路的深深思索。

  陈子兴与黄美伦的恋爱,写得处处出乎意料,处处又在情理之中。在作者的笔下,陈子兴,那真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男,黄美伦,那真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少妇。他们的恋爱,那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一颗懵懂少男的心,多幻想又痴情,稍稚嫩而坚定;一颗美丽少妇的心,智慧而善良,优雅且忧郁。黄美伦的失踪,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有很深的思想意味。她的失踪,让陈子兴的精神总是处于一种失魂落魄的境地,以后也是谈一次恋爱,失败一次。这其实是有着很深的现实背景和社会根由的。

  海德格尔说:“技术-工业文明时代自身隐藏着对自己的根基思之甚少的危险,且此一危险与日俱增:诗、艺术和沉思的思物已无法经验自主言说的真理,这些领域已被作践成支撑文明大工厂运转的空泛材料。他们原本自行宁静流淌着的言说在信息爆炸的驱逐下消失了,失去了他们古已有之的造形力量。”徐兆寿的《荒原问道》就是一部对“技术-工业文明时代”进行深切反思并进而深入思考“自己的根基”的长篇小说。这就不得不关涉到哲学的终极关怀的问题。作者通过夏好问、陈子兴、洪江、王思危等人物关于儒释道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尤其是通过夏好问、陈子兴的迷茫、困惑、思考、追寻,来暗示或揭示这一问题。换句话说,所谓“道”,也就是关于解决个人的人生困惑、人类的现实困境及人类未来出路的哲学及信仰思考。这一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小说的说教意味。事实上,作者在作品中非常注意这个问题,他始终是通过生动活泼的诗意语言与形象化的文学手法来面对和处理这一问题的,所以,我们读来既能感受到作品中处处洋溢的激情,也能随同作品中的人物一道呼吸和思考。

  总之,徐兆寿的这部长篇小说,就语言结构、表现手法及思想内涵来说,实在是一部十分难得的优秀之作。它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与思想冲击,是丰盈而深远的。(书评人 侯川)

  文学的灵性

  面对这个变幻莫测的极度现象化的时代,作家都需要一点定力。这种定力是心灵的内省、语言的锤炼和良知的在场,而不是规避和冷漠。当文学作品离地万里,凌空蹈虚时,不要忘了它的另一维度恰恰是——掘地三尺,立足于此。高红玉正是循着这条线一路走来。一条路究竟有多长?高红玉用心丈量。如果说写作是一棵树,必定林叶纷披,繁茂深秀,花苞芬芳,果实肥硕。微风过处,绿肥红瘦隐现。也有鸟鸣,让人不禁循声去找枝叶掩映下某处神秘的巢。她的近作《天边映出月牙泉》,即折射着灵性的光芒。

  高红玉的文字空灵、聪颖、清新,有势如破竹的语感。透过她的文字,你能感知对生命的多重体味,对文化内涵的深刻思辨。她的笔端总是流淌着一股温情、一种诗意。我觉得这样的写作是一种境界。风格是人格魅力的体现,高红玉的文字看上去朴素,实际上有一种穿透力,像针一样挑开心扉,带来惊痛,同时也带来阅读的快感。没有声嘶力竭的笔法,但有着让人喜欢的锐利和大气,有着像油画一样浓郁的色调感和看得到刮刀痕的那种力道感,她用文字留住了土地文化的灵性。高红玉身处丝绸之路,莫高窟艺术之巅的小城,兀自思索独辟蹊径地写作,走出了一条非常之道。因为在陇原大地,这个面朝黄土的地域,太需要适宜的想象和别样的写作了。因为,我在她的作品中看到了平静的幸福和人性的拷问。

  罗兰·巴尔特说,让意象在一条毫不相干的线索上各自发光。在深入地阅读中,我们不由得发现,《天边映出月牙泉》中的每一句诗,每一个字,都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滴泪、一滴血、一段梦和灵魂的惊醒,其间必然充满沉思、向往,深入人心和现实存在的皈依。这是生命内在的视野,是一种经历、体验,更是一种沧桑的总结。在总结中发展,开阔新的思忖与启示。高红玉在追问自然、追问友情、追问亲情、追问灵魂的脚步……因此,她的作品才有了厚重感和耐读性。

  文字的灵性,首先是超越,总能在瞬间撕破阴霾和厚重的天空。高红玉在创作中,着重语言有浑然天成的美,不妖冶、不粉饰、不故作姿态,就像旷野里的一棵树,静寂生长,兀自繁华,把根扎向思想的深处,用杆撑起四季的风景。世界依然喧嚣,高红玉只求独守和开拓内心的净地——文字。它是上天赐予众生的眼睛,总能在红尘万丈里窥得般若、澄澈和慈悲。

关闭窗口
  热点文章
在高铁渐成铁路主角的今天 平均时速60公里[详细]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这是[详细]
作者:鞠焕宗1月1日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详细]
 
  精华推荐
全国高校学生工作网 红色太行百佳 山西学生心理网 中国大学生在线 山西省教育厅 山西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山西太原中北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学院路3号 邮政编码:030051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审批号 (晋)ICP备05000467号 晋公网安备 14010002001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