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想过
站上“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顶?
或许这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
但对于攀登者们
这却是有生之年的执着

当一个不足两米的人
踏上征服第一高峰的旅途
历经拼搏、挣扎、坚持……
不论成功,还是失败
都充满了令人动容的力量
目前,全世界共有4400多人成功登顶
1921—1953
从探索到登顶
1921年
有记载以来人类第一次探索攀登珠峰
1953年5月29日
人类第一次成功登顶珠峰
乔治·马洛里:“因为山在那里”
1
1921年,英国探险队第一次到达珠峰北侧
乔治·马洛里是其中一员
经过数次考察
他终于找到了通往顶峰的道路

△ 乔治·马洛里丨来源:dailymail.co.uk
1924年
马洛里第三次来到珠峰,志在登顶
6月8日12时50分,马洛里的队友看到
马洛里和搭档欧文正在向山巅走去
当时他们距离峰顶约244米
那是他们留给世人的最后一瞥
不久云雾笼罩住珠峰
两位挑战者的身影随之消失
1999年,马洛里的遗体被发现
随身物品都保存完好
唯独缺少了妻子露丝的照片
在攀登珠峰之前
马洛里许诺会将妻子的照片留在世界之巅
马洛里是否成功登顶
成了登山界的一个谜案

△ 1924年,马洛里和欧文冲顶前的最后留影。丨来源:《珠峰史诗》
为何要攀登珠峰?
“因为它在那里(Because it's there)”
乔治·马洛里的这句话
道尽了攀登者对山最纯粹的热爱
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诺尔盖
世界之巅,有了人类的足迹
1953年5月29日上午
两个孤独的人类身影
出现在蓝色天宇下的地球最高峰顶
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诺尔盖
第一次在世界之巅留下了人类的足迹

△ 埃德蒙·希拉里(左)和丹增·诺尔盖(右)
埃德蒙·希拉里本是一名养蜂人
但群山的呼唤将他拉进攀登与探险的宿命
在1953年攀登珠峰前
他已经在喜马拉雅地区
攀登了11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
丹增·诺尔盖出生在珠峰下的山区
20多岁时
他开始以为外国登山队运送物资为生
但很快便显示出惊人的攀登天赋
之后,他多次参加登山队尝试攀登珠峰
终于,在1953年
这两位出色的登山家搭档
共同创造了人类第一次登顶珠峰的历史
1960—1975
中国:从登顶到精确测量
1960年5月25日
中国登山队队员首次登顶珠峰
开创人类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
1975年
中国首次精确测得珠峰海拔高程
“把胜利的消息告诉祖国和人民!”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的
王富洲、屈银华、贡布3名队员登顶珠峰
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历史

△ 从左至右分别为屈银华、贡布、王富洲
“岩石是黑的,虽然有一些雪
但还是看不清楚
这么着走了两三个小时……
估计这时候已经半夜两三点了
王富洲问我,到了没有
我说到了,再走就下去了”
而贡布回忆中的“两三点”
其实是北京时间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
更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的时刻
距离他们前一天从8500米营地出发
已经过去了将近19个小时
△ 登山队员行进在海拔8000米的雪坡。

贡布回忆
“当时我们也说不出话来,嗓子都是哑的”
屈银华只感觉
“我们完成任务了,可以下去了”
王富洲则已“没有力气想了”
只觉需要“赶紧安全往下走”
还不知刘连满状况如何
△ 刘连满

中途“掉队”的刘连满为了辅助队友登顶
曾在爬到“第二台阶”的中上部时
主动蹲下充当“人梯”
让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攀登
但也因此耗尽体力,放弃登顶
△ 电影《攀登者》改编自这段真实故事。

刘连满一度不知自己是否还有生还的可能
于是留下了一封简短的诀别信:
“王富洲同志:你们给我留下的这18块糖和这些氧气,我一点也没用,都给你们留下了。你们辛苦了,快把这些糖吃了,吸些氧,赶快下山,把胜利的消息告诉祖国和人民!”
刘连满最终挺过了这一夜
与队友一同返回大本营
△1960年5月30日,登山队回到大本营,受到热烈欢迎。|来源:北京日报

1975年测量珠峰测绘工作者
“张不开嘴,吃东西咋办?往里塞!”
1
1975年
登顶测量珠峰的号角正式吹响
3月起,49名测量队员
从海拔5000米的绒布寺大本营出发
把大地控制网(测绘用观测点的组合)
撒向了珠峰北麓的东、西、中绒布冰川

△攀登中的测量队员
测量队员邵世坤回忆当时的情景
“嘴都肿了,张不开嘴
吃东西咋办呢?往里塞!”
还有的队员患上了“高山厌食症”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整整8天
4个人仅吃掉1斤多大米
测量队员们还经常要“负重行军”
为了进行海拔7000米以上地区的重力测量
郁期青等队员每人背着四五十斤重的仪器装备
登上险峻的珠峰北坳
完成测量任务后,郁期青出现肺水肿
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40多天
体重由原来的70公斤降到35公斤
牙齿几乎掉光
5月27日14时30分
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竖起红色觇标
测量队员争分夺秒展开观测
一直到夜幕降临

△测量队员展开观测
1975年7月23日
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测绘工作者
精确测得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程:
8848.13米!
2005年,我国复测珠峰高程
测得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
潘多 咬紧牙关留下人类第一份
位于珠峰之巅的遥测心电图
1975年测量珠峰时,登顶队员中的潘多
是世界上首位从北坡登顶的女性
那一年,潘多37岁,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

登顶后,潘多静静地躺在珠峰顶部
起初,由于温度过低
加上缺氧带来的血液循环不良
潘多浑身不停地发抖
这时,大本营的科学家
从报话机里送去诚恳的声音
希望她能克服困难,坚持几分钟不发抖
潘多听后,硬是咬紧牙关,坚持了4~5分钟

当大本营传来成功采集心电图数据的消息时
“我又立即全身发抖了……”
潘多在世界之巅的脉搏为每分钟96次
这是人类第一份位于珠峰之巅的
遥测心电图
为研究人类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
20世纪后期至今
“花式”攀登 不设边界
随着征服珠峰的攀登者越来越多
挑战的方式也层出不穷
越来越多的攀登者在攀登的同时
挑战极限、突破自我
人类与珠峰的故事也变得愈加精彩
三浦雄一郎
“80岁的极限在世界最高处”
1970年
日本攀登者三浦雄一郎
成为第一个滑雪冲下珠峰的人
起点是8000米高的位置
半途曾摔下冰崖,所幸没有撞上石头
△ 来源|纪录片《第一位滑雪下珠峰的人》

三浦雄一郎从未停止挑战的步伐
2013年5月23日
已经80岁的他再次登顶珠峰
刷新登顶珠峰最年长纪录
△ 资料图 | 来源:共同社

三浦老人说:“如果说
80岁的极限是在世界最高处——珠峰峰顶
那应该是最开心的事吧”
梅斯纳尔:“我生存下来了”
1978年5月8日
意大利人莱因霍尔德·梅斯纳尔和一名队友
没有携带任何供氧设备成功登顶珠峰
△ 无氧登顶珠峰的梅斯纳尔。|来源:《TO THE TOP OF THE WORLD》

出发之前
梅斯纳尔曾就反对他的声音表示
“我不是要顽固不化地证明我的观点是对的
我只是想很严肃地试试不用人工氧气攀登珠峰”
成功登顶并下撤后,梅斯纳尔回忆
“我们到达二号营地时简直就是一对伤兵
但我们却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1980年8月20日
梅斯纳尔又创造了单人登顶珠峰的历史
他在自传中写道
“值得我骄傲的只有一件事
我生存下来了”
2000—∞
中国攀登 勇者辈出
进入21世纪
越来越多中国人站上世界之巅
中国人的攀登
越发坚定、自信
奥运火炬手 让圣火照耀世界之巅
2008年5月8日9时17分
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登山队
成功登顶珠峰
奥运圣火第一次在世界之巅熊熊燃烧
这一画面瞬间传遍了全世界

韩子君:“呼吸、呼吸、呼吸……”
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
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
由地震引发的珠峰大本营雪崩
在韩子君的额头上留下了“珠穆朗玛之吻”

地动山摇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惊恐地冲出帐篷
韩子君回忆道
“我们往相反的方向跑,只跑了两三步
觉得仿佛有人在后背上重重推了一把,摔倒在地”
冰雹砸在韩子君的背上
她收紧身体,将脖子和头紧紧地卷向腹部
双臂用力支撑自己
尽可能给自己留出呼吸的空间
韩子君在心里不停地对自己说
“呼吸、呼吸、呼吸……”

这场灾难夺去了珠峰大本营19条生命
韩子君所在的队伍更是重灾区
有5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队友遇难,包括1名中国人

在经历了一系列手术和康复之后
2016年5月20日,韩子君取道北坡
终于登上世界之巅

△ 韩子君从西藏北坡攀登珠峰。
2017年4月6日
韩子君再次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
并于5月22日第二次登顶珠峰

△ 韩子君从尼泊尔南坡攀登珠峰。
夏伯渝:
“不能因为我的理想而罔顾他人的生命”
2018年5月14日
69岁的中国老人夏伯渝
成为第一位南坡登顶珠峰的双侧截肢者
这次,是夏伯渝第五次尝试登顶珠峰

1975年,26岁的夏伯渝
与国家登山队的一百多名队员一起登珠峰
却因冻伤失去了双脚
△ 1975年夏伯渝和队友在攀登中。

2016年,夏伯渝第四次尝试登顶
就在他距离顶峰只有94米时
突如其来的暴风雪阻断了冲顶之路

他暗下狠心,“如果是我自己
即使是死,我也要死在峰顶,不顾一切”

但那天和夏伯渝一起登珠峰的
还有5个登山向导
“这些年轻人才20多岁
不能因为我的理想而罔顾他人的生命”

最终,他艰难地做出下撤的决定
谈及终于成功登顶,夏伯渝说:
“其实我没有太激动,就觉得我迟早有一天会上来”

屈姣姣:“你永远不知道结果会怎样”
2018年,90后女孩屈姣姣
以21小时30分钟的攀登时间
成为最快速度连登洛子峰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就在她距登顶还有20多米时
本以为做足心理准备的她
还是被横躺在路中的尸体“击垮”了

屈姣姣开始嚎啕大哭
过了好一会儿,才摆脱了直面死亡的恐惧
直至冲顶才长舒一口气

回忆这段经历,屈姣姣坦言:
“你永远不知道结果会怎样
但是你要知道怎样做
才能达到你想要的结果
剩下的交给坚持和时间!”
作家刘慈欣曾写道
“远山对于我已成为一种象征
像我们生活中那些
清晰可见但永远无法到达的东西
那是凝固在远方的梦
而山在那儿,总会有人去登的”

攀登,是一种态度
生活中,亦是高山层叠
没有人可以临阵脱逃
当你决定攀登,就已是一位勇者
而这些珠峰攀登者的故事
总能给予我们勇气
让我们更能懂得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