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思政教育  文化育人  心理在线  圆梦助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全国高校百佳网站——中北大学学生网上家园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育人>>史林漫步>>正文

 

“八百壮士”:孤军血战守四行
2020-08-26 08:57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审核人:   (点击: )

75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1937年10月,淞沪会战后期,一支湖北驰援上海的军队抵达上海郊区,他们穿过杂草丛生的荒野,看到的不是高楼林立的摩登都市,而是一片断瓦残垣……这是电影《八佰》的开头。这部两个半小时的影片讲述了:“八百壮士”孤军血战守四行的故事。

“舍生取义、慷慨赴死,阵地不会丢、国家不会亡……”真实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怎样一场悲壮的生死阻击?

誓死抵抗:“与最后阵地共存亡”

上面大大小小的炮弹弹洞和密密麻麻的子弹弹孔,是83年前留下的”2020年8月19日,上海闸北晋元纪念广场,今年68岁的原四行仓库党委书记、总经理吕传良,指着眼前四行仓库的西墙告诉记者,“这面墙是最悲壮的见证。”

留在四行仓库外墙上的弹洞和弹孔

1937年10月27日清晨,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响起一阵枪声。这座六层楼的钢筋水泥建筑,是当时上海四大银行联合设立的营业所的仓库。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陆续攻占大场、江湾、闸北、庙行地区,企图切断中国军队后路。为避免被围歼,中国主力部队退撤至苏州河以南地区。

10月26日,第88师262旅524团副团长谢晋元临危受命,率1营官兵420余人留守闸北四行仓库,对外宣称“八百”余人,掩护大部队撤离。

为什么会选择四行仓库?“作为当时上海金城、大陆、盐业、中南四大银行的仓库,这里不仅墙厚楼高,而且非常坚固、易守难攻。”吕传良说。

他至今还记得——1983年,刚刚调到这里工作时,老师傅王燮范讲述“八百壮士”的情景。王燮范的父亲是当年留守仓库的员工,也是“八百壮士”最后的接应者。

淞沪会战后期,四行仓库已是一座城中“孤岛”——西北面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岸是各国租界,这里也是上海最后一处由中国军队驻守之地。

10月27日凌晨,谢晋元率队进驻,指挥各连排利用仓库物资和沙包修筑防御工事,准备应战。

“死守四行仓库,与最后阵地共存亡。”谢晋元下达命令,“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四行仓库就是我们的埋骨之处!”王燮范的父亲目睹了这场慷慨激昂的动员。全体官兵怒吼:“誓与四行仓库共存亡!”

浴血奋战: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面是残暴的侵略,一面是英勇的抵抗。

10月27日清晨,第一股日军开始向四行仓库进攻。“八百壮士”早有准备,掩体内埋伏的步枪、楼顶上架设的机枪一齐开火。短短十几分钟,二十多名日本士兵就被全部消灭。

日军决不罢休,发起一次次丧心病狂的进攻。重型机枪、迫击炮、坦克、炸药……火力不断升级。

下一个,跳,下一个,跳……”电影《八佰》有这样一个情节,戳中无数人的泪点——为阻止日军工程兵爆破墙体,守军战士们身捆炸药,一个接一个,慷慨赴死。

湖北通城李满仓……”“湖南浏阳王金斗……”“娘,孩儿不孝了!”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喊出最后的遗言,义无反顾、纵身一跃……和敌人同归于尽。

历史的真相同样惨烈。

10月28日黎明前,十几个日军偷偷潜至四行仓库墙下,企图用炸药炸毁铁门和墙壁。四行守军发觉后立即投掷手榴弹和迫击炮弹,狡猾的日军用两块大铁板护住头部和身体,继续埋设炸药。

千钧一发之际,年仅21岁的敢死队队员、二连四班副班长陈树生身捆数枚手榴弹,从五楼纵身跳下,拉开导火索,与敌人同归于尽。

上海作家沈寂在回忆文章中写道:“1937年,我14岁。家住新闸路口,隔苏州河就是四行仓库。我登高楼,用望远镜观望,亲眼目睹,一位战士全身挂满手榴弹,从空中跳下,炸死日军。这些惨烈的战斗场景,我终生难忘,应永载抗战史册。”

10月30日,激战进入第四天。日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等人宣称,将不顾一切后果,采取极端手段,对付中国守军。日军封锁四行仓库对外的交通线,在国庆路上架炮向仓库猛烈轰击,步兵则从两翼进攻。谢晋元率部居高临下英勇还击,打退日军一浪又一浪的进攻。敌人在中国守军面前始终无法前进一步。

浴血之战,必死之心。武器装备原本占尽优势的日军,此时围着四行仓库徒呼奈何。

短短四天时间,“八百壮士”以阵亡10余人、伤20余人的代价,击退敌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多人,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军人气概。

壮士许国:“余一枪一弹,必与敌军周旋到底”

舍生取义,儿所愿也!”——这是陈树生在纵身一跃、慷慨赴死之前,写给四川大巴山老母亲的一行悲怆的血书。

战斗间隙,谢晋元下令壮士们给家人写封简短的遗书,介绍这次战斗的情况和舍生取义的决心。

谢晋元和战士们在四行仓库留下的遗书

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

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

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侮辱!

……

为国尽忠,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据统计,这样的遗书在四行仓库共留下298封,它们中有的写给父母、有的写给妻儿,字字血泪,饱含忠勇刚烈之情。

“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谢晋元在这份亲笔遗书中,表达了愿为国捐躯、慷慨赴死的志向。“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

驻守在对岸租界的英军,曾多次劝说孤军卸下武装、退入租界,承诺保证部队将士们的人身安全。“我们是中国军人,宁愿战死在闸北这块领土之内,也决不放弃杀敌的责任。”谢晋元坚决拒绝,“魂可以离开我们的身,枪不能离开我们的手。没有命令,死也不退。

牺牲与觉醒:北岸硝烟 南岸热血

“当年为什么选择四行仓库?还有一个原因”,吕传良告诉记者,“这里位置特殊——背靠苏州河,南面是当时公共租界,隔着一条河就能看到对岸的战斗,拿着望远镜就能看清楚战士们的一举一动。”将保卫战选在此地,有意向世界表明——面对日军的侵略,中国军队英勇抵抗,以此来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在激战的四天里,数十万群众汇集在岸边观看。壮士们的英勇不屈极大地鼓舞着他们……来自苏州河南岸的慰问品和慰问信被一次又一次悄悄送进仓库。

四行仓库抗日纪念馆内塑像:杨惠敏将旗交到谢晋元手中

1937年10月29日,战斗进行到第三天,市民们突然看到四行仓库楼顶上飘扬着一面国旗,旗杆是用6根竹竿捆绑连接而成的。这是家住在租界、一名16岁的上海女童子军杨惠敏,冒死为四行守军送来的。谢晋元命人将国旗升在仓库顶层,此举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

据当时华东社记者报道:“民众仰首视之,亦显兴奋,对八百壮士忠勇奋发之精神,毅然起敬。”

众多外国记者也隔岸目睹了中国将士的壮举,连续发出战地报道:“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中国军队正在坚决抵抗侵略。”《泰晤士报》刊文称:“八百壮士是为人道而战,为文明而战,为和平而战。”向世界发出“中国不会亡”的声音。

10月30日,抱着必死决心,孤军奋战四天后,谢晋元收到上级命令——率部撤退到英租界。

英雄壮歌:“中国有你们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曾经身为四行“八百壮士”一员的老兵王文川回想起当年,依然心潮澎湃。已经在轮椅上度过了30多个春秋的他,90多岁时依旧能用口琴吹奏出这首《歌八百壮士》。这琴声也曾经回荡在抗日战场,悲壮激越、血性昂扬!

“以身报国,誓不生还!”——在上海,70余万来自川、湘、桂、豫、黔、浙等地的中国军人,在血与火交织的战场上,用生命垒起战壕,以伤亡25万余人的巨大代价,先后毙伤日军4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日军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今天,随着当年战争的史料不断被披露,我们可以更多了解到“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悲壮历史。

1937年11月,正值九国公约会议将在布鲁塞尔召开。中国代表团原本希望凭借这支孤军最后的抵抗,赢得西方支持,以此抵抗和制约日本侵略者。但是最终换来的,却是西方要求中国代表团从会议退席的“建议”。中国的利益,再一次被无视和出卖。

被出卖的,还有退守英租界的“八百壮士”。他们被缴械后关入形同监狱的“孤军营”中。1941年4月24日,日军收买4名叛徒,密谋将谢晋元杀害。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全面接管“孤军营”,“八百壮士”被押送到国内各地做苦工。为瓦解这支中国军民引以为傲的抗日队伍,日军还将其中数十人押送到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充当劳工,很多人被折磨至死。

毛泽东称赞“八百壮士”为“民族革命典型”

“八百壮士”用生命写下悲壮一笔!这牺牲唤起了中华民族同胞团结起来抵抗侵略的觉醒。无数热血青年受到感召,义无反顾地加入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1938年10月12日,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一文中,称赞“八百壮士”是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民族革命典型。

薪火相传:硝烟散尽 英魂永存

上海闸北,苏州河畔,昔日“八百壮士”激战之地,如今已建成“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走进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83年前,谢晋元写给妻子的绝笔家书。

任凭岁月流转,生死记忆难忘。“20世纪80年代,当时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抗战故事。我受师傅王燮范的影响,关注到那段历史。”吕传良向记者讲述,在此地建立纪念的初衷。“历史不应该被遗忘,他们以苦难而壮烈的一生为民族荣光而战、为国家兴亡舍身的故事应该被保留下来。”

多年来,已经是上海市闸北区政协委员的吕传良,积极奔走、强烈呼吁在战斗遗址建立“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让市民永远铭记这段历史。2015年8月13日,纪念馆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1937年“四行孤军留沪同志总会”(左)和1941年“孤军营敬赠谢团长纪念像”章(右),现存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各类展品也是我们四处募集而来,热心员工义务为参观者讲解。在这期间,抗战老兵们也是鼎力支持,他们不断地提供各种珍藏的照片、书信、遗物等等,还经常来为参观者讲述亲身经历的这段历史。就是希望人们都能记住——以史为鉴,为民族未来而奋斗。”吕传良说。

硝烟尽,隔岸顾,再无喧嚣。

八十三年过去了,苏州河畔已是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唯有四行仓库纪念馆的西墙上,依旧弹孔密布,仿佛在提醒着后人:吾辈当自强。

关闭窗口
  热点文章
皖南事变发生于1941年1月6日。1940年10月19[详细]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详细]
在91年前的今天,1928年11月9日(农历1928年[详细]
 
  精华推荐
全国高校学生工作网 红色太行百佳 山西学生心理网 中国大学生在线 山西省教育厅 山西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山西太原中北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学院路3号 邮政编码:030051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审批号 (晋)ICP备05000467号 晋公网安备 14010002001550号